因為王建民在美國大聯盟發光發熱,「台灣之光」變成了很熱門的名詞。從此以後,任何在國際場合有傑出表現的台裔人士,都會被冠上「台灣之光」的稱號。從今年初在澳網奪得亞軍的女雙組合詹詠然和莊佳容,到橫越撒哈拉沙漠的超馬選手林義傑,都是媒體口中的「台灣之光」。
那麼在這裡,我要介紹另外一位「台灣之光」,她就是甫在去年初退役的網球選手,李慧芝 (Janet Lee)。
李慧芝是出生在美國的華裔人士,青少年時期曾奪得1991年美國網協 (USTA)14歲級的青少女冠軍、1993年美國網協18歲級的青少女冠軍。世界青少年排名曾在1993年高居世界第三位,並被網球雜誌選為當年最佳的青少年選手。
綜觀李慧芝的職業生涯,她的單打排名最高是在1998年達到第79位,曾經贏過兩項ITF比賽的冠軍。相較之下,她的雙打成績更為突出,贏過3個WTA的女雙冠軍,雙打排名最高曾到第20位 (2003年)。
李慧芝是在1997年來到台灣。當時她參加亞洲盃網球賽,奪得女子雙打冠軍。之後獲得台灣廠商的贊助,並開始代表台灣參加國際賽事,包括1998年至2002年的聯邦盃,2000年的雪梨奧運,2002年的亞運。其中,她和盧彥勳在亞運混合雙打比賽中,連克兩組前世界排名第一的印度組合,為台灣拿到難能可貴的一面網球金牌。
90年代的台灣選手,國人較為熟識的應該是王思婷。從80年代的網球小神童到90年代的國際級選手,儼然是台灣網球的代言人。但是在王思婷退休之後,本土選手遲遲未能接班,李慧芝成為90年代後期唯一在國際網壇代表台灣出賽的選手。
喜歡看網球比賽的觀眾,在今年詹詠然和莊佳容闖進澳網女雙決賽之前,大概還未想過可以在電視上看到台灣選手爭奪大滿貫冠軍。在王思婷和李慧芝的時代,兩人的成績都不足以闖進到電視轉播的黃金時段。我第一次看到台灣選手在大滿貫出賽的畫面,是1999年王思婷征戰當年的溫布頓,可惜第一輪就抽到衛冕冠軍諾弗娜 (Jana Novotna)。雖然王思婷的底線重抽對上對手的犀利切球是完全繳械,可是心中的激動卻是難以言喻。
征戰網壇多年的李慧芝現在仍是瘦削體型,但是已經是在雙打領域略有成就的老將了。之前在查詢資料時意外發現李慧芝從去年起就不再有出賽紀錄,原本以為是養傷,後來看了網球教練翁子婷的文章,才知道李慧芝早在去年就退休了。卸下球員身份的她,目前正在美國校園主修財務課程。翁子婷文中比較李慧芝和台灣選手對於生涯規劃的看法,是很有意思的文章。
之前很意外的發現到1996年澳洲公開賽女單第一輪的比賽畫面,是李慧芝出戰甫復出網壇的美國名將莎莉絲 (Monica Seles)。當時19歲的李慧芝仍是美國籍,在會外賽連過三關才闖進會內賽。對於甚少看到90年代台灣網球員身影的我而言,是很珍貴的影像資料。
相關資料:
〈網球〉網球 vs.財務
李慧芝WTA官方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