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莎莉絲(Monica Seles)曾經在法國公開賽三連霸(1990-92年),我卻不認為她是一位好的紅土球員。因為紅土屬於慢速球場,莎莉絲擅長的強力打法其實佔不到什麼便宜。她之所以能夠在「羅蘭蓋洛」(Roland Garros,法國公開賽別稱)稱霸一時,大概是她的心理素質和速度都高於其他選手吧!
世人提到莎莉絲最精彩的紅土比賽,無非就是1992年那一場與葛拉芙(Steffi Graf)的法網女單決賽,打了近三小時,尤其決勝第三盤就打了91分鐘。兩人互咬比數,互破發球局,最後莎莉絲才在「長局」(Long Game)中以十比八驚險獲勝。不過我心目中最喜歡的一場紅土比賽,卻是莎莉絲與莎芭提妮(Gabriela Sabatini)打的1992年法網女單四強。在這場比賽中,雙方都毫不保留,盡情展現所有球技,讓觀眾大飽眼福,堪稱是最「華麗」的一場比賽。
雖然莎芭提妮對上莎莉絲總是輸多勝少,不過她在紅土上所贏過的重大勝利中,就包括兩場給莎莉絲的迎頭痛擊(1991-92年於羅馬)。莎芭提妮被視為是當時女網最「全能」的選手,精通各項擊球技術。在這場女單四強的比賽中,她展盡所學,把一向勇猛無敵的莎莉絲搞得疲憊不堪。莎芭提妮的單手反拍可切可抽,就算被莎莉絲逼到牆角,總能夠以切球輕輕的化解危機,把比賽拉回原點。她的上旋抽球又高又旋,總是把莎莉絲釘在底線,無力反攻。靈光乍現的小球又極為巧妙,讓莎莉絲疲為奔命。更重要的是,莎芭提妮也會上網,她在網前既勇猛又靈巧,幾次精采絕倫的截擊展現了她絕妙的手感。
看了多年網球,深覺比賽不僅是要「打得比對手好」,還要「讓對手打不好」。莎芭提妮巧妙地變換戰術,又切又抽,又放短又吊高,破壞對手的擊球節奏,製造自己得分的機會。但莎莉絲不愧是當時的王者,打得極有耐性,只要等到有短球,絕對毫不留情給予迎頭痛擊。就算是對手上網,也會以兇猛的穿越球回敬。兩位球員在整場比賽中幾乎跑遍整座球場,每處角落都是雙方的戰場。莎莉絲在這場比賽中的跑動能力令人印象深刻,就算被逼到用單手救球,也都能回敬對手更大角度。(不要再笑莎莉絲胖了,大家都忘記莎莉絲巔峰時期也是很苗條的。)
觀看這幾年的紅土比賽,尤其是女網,覺得很失望,因為和過去看的比賽完全不一樣了。過去在紅土因為速度慢,光靠力氣是不夠的,所以必須要有謀略。但是隨著球具的進步,還有訓練的加強,當今的選手在紅土上也可以輕鬆得分。尤其是女網,幾乎都是以底線強抽取勝,雖然很刺激,但網球的內涵絕不僅於此啊!有太多太多的技術與旋轉,被塵封在過去的記憶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