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1日

後「民生報」時代

臺灣「聯合報系」旗下的「民生報」宣佈於12月1日停刊時,由於事出突然,聽說許多在外跑新聞的記者是在看新聞報導時,才知道自己的公司要關門了。民生報歇業的原因,是因為經營策略錯誤,還有大環境的不景氣,導致這份營運長達28年的招牌老報走入歷史。

新聞媒體在報導這份新聞時,都將焦點著重於民生報對於娛樂新聞的投入。事實上,民生報也堪稱是台灣第一份專業的體育運動報紙。不同於其他大報只專注於籃球、棒球等主流運動,民生報對於其他運動都有深入的報導與分析。雖然之後也有「大成報」、「麗台體育報」等專業體育報紙的出現,但也都不敵大環境而黯然收場,只有民生報堅持崗位,直到如今。

在台灣,運動環境是非常弱勢的一環。主流運動選手諸如棒球員、籃球員,即使退休都可以轉入教練、電視台評論或學校教練體系。但是其他非主流的運動員,如之前替臺灣拿下亞運金牌的軟式網球國手們,在卸去球員身份後,因為沒有後續的運動環境,所以只能投入一般職場,而不能將其運動經驗傳承下去。

臺灣雖然有超過70個以上的電視頻道,但是專業運動頻道只有三台,其中兩家都是境外媒體,只有一台本土頻道。播放的賽事內容也以主流的NBA、美日台職棒為主。世界盃足球則是近幾年來才興起的一窩蜂熱潮;而已經世界化的職業網球運動,在台灣則是只能看到不完整的四大賽內容,而且都是由境外媒體轉播。

在平面媒體方面,唯有主流運動的雜誌才能在台灣市場生存。各大報對於運動新聞往往不甚重視,僅兩個全版的頁面如何推廣運動熱潮。在民生報歇業後,臺灣堪稱有體育專業的記者群,恐怕也只有「蘋果日報」了。可能是因為他們在一般報導中「灑狗血」的努力,換取了臺灣最後一篇「體育淨土」的空間。實在是諷刺!

就連上一屆的雅典奧運會,雖然由無線電視台取得轉播權,但是卻將節目安排在尚未普及的「數位電視」頻道上,讓許多臺灣觀眾喪失觀賞權利。反觀海峽彼岸,雖然媒體自由度不高,但是卻可以觀賞到完整的各套網球、賽車節目。真是羨煞臺灣運動迷。

我過去曾經想做一個運動員的網頁,因而必須到民生報的資料庫尋找相關資料;這才發現在二十幾年前那個資訊不流通的年代,民生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僅報導國內體育賽事,也提供了許多外電的報導。反觀現在網路時代,資訊流通迅速的結果,卻只是以訛傳訛的烏龍事件頻傳。當初那個,支持民生報營運的那股「體育良心」,今日何處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