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作家阿城2005年在威尼斯影展擔任評審時,說了一句話被記者記下:「你看完一部電影若只覺得『攝影很好』,那就完蛋了,好的電影應該會讓你忘記這些的存在。」
不是挺重要的一句話,但是卻讓我記在心裡。
因為我是在二輪戲院中看到後半部的劇情,所以又去錄影帶店租回這部,由綺拉奈特莉 (Keira Knightley)主演的「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看了竟也只能說「攝影很好」這句話了。(左圖為2005年「傲慢與偏見」電影。)
所以這部電影對我而言,是爛片。
但也可能是之前我早就看過1940年代拍的,由Greer Garson 和Laurence Olivier主演的第一版電影。但也可能是在更早之前,我已經看過十次以上的原著小說。所以可能是偏見也不一定。
比起1940年的初版電影,其實新版的故事情節更為貼近原著。例如原著中,凱撒琳夫人對伊莉莎白興師問罪的那一段,舊版將之改編成別有用意的橋段。新版中雖然符合原著,但是Judi Dench飾演凱撒琳夫人又過於盛氣臨人,反而不見原著中,帶點詼諧趣味的反諷手法了。
現在再重新回顧原著小說的內容,才發現原來文學和電影其實是兩種不同的東西。珍.奧斯汀在小說中是透過人物對話將情節構築起來。雖然是用第三人稱立場寫作,但是其實作者描寫的是每個角色內心的想法。當我們逐句閱讀小說的字句時,其實已是進入角色的內心世界了。但是電影構成的元素太多了,有畫面,有音樂,有道具。我們無法忽略這些旁枝末節的細微處,結果只能作一個看熱鬧的旁觀者。(右圖為1940年電影版。)
再者,小說的內容只是角色想法的交流,並沒有提及太多客觀環境的描述。但是電影是用太多具體元素所構成的作品,所以導演和編劇必須將抽象的情節,以自己的方式來具體化。但是具體化的過程可能和我的方式不一樣,所以觀看電影時反而起了落差。
例如,達西先生的角色最是有趣。原著中,我們是從伊莉莎白的眼睛來看達西,認為他很嚴肅且傲慢。但因為這是伊莉莎白的偏見,所以我覺得達西其實不是那麼嚴肅,而是因為初到陌生的環境,對旁人的生澀感。初版電影的Laurence Olivier演起來是不嚴肅,反倒有點油嘴滑舌。1995年的BBC電視版,Colin Firth演起來像是要找人吵架。2005年的電影新版,Matthew Macfadyen雖然是新女性喜歡的帥哥,可是怎麼演起來好像目光無神變痴呆。
伊莉莎白的演出,我比較喜歡BBC版的Jennifer Ehle,外表樸實無華但內鍊,比較貼近原著的角色設定。舊版電影Greer Garson雖然妙語如珠,但過於老成,反而適合演其他故事的鄰家大姐。我最不喜歡的就是綺拉奈特莉的演出,過於「新派」的詮釋完全不合我味。
伊莉莎白的角色在原著中雖然比較討喜,因為她是女主角,又有點聰明 (自知之明?)。但是畢竟是在找金龜婿的年代,如果用現代的眼光來看,不管怎麼看都還是有點迂腐可笑。但畢竟是改拍電影,必須符合當代觀眾的口味,所以伊莉莎白也不是太聰明的傢伙,要不然怎麼會聽信旁言,對達西的誤會加深呢?
雖然我不喜歡新版的詮釋,但是票房就不這麼想,不但是當年英國票房的冠軍,還入圍奧斯卡四項獎項,包括綺拉奈特莉的女主角提名。大概奧斯卡評審對於她把找金龜婿的賣騷風情演的很好吧。(左圖為1995年BBC電視版。)
就算伊莉莎白是聰明,但是在故事中她是偏見的代表人物,錯的反而都是她,所以也算是平凡人物。這樣看來,討喜的反而是達西,為什麼他會喜歡伊莉莎白至今還看不太出,是不是人總是希望被莫名其妙地愛上呢?如果達西矜持有原則也算是錯,那麼大家都犯錯,都是普通人,故事還能這麼好看,要我看上20次,我也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