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的「西班牙艦隊」綜橫當時網壇,2004年有「俄羅斯娘子軍」大舉入侵,去年中國的女子球員被視為網壇新勢力,今年網壇則有塞爾維亞吹起的新浪潮。
去年的美國公開賽,21歲的楊科維琪(Jelena Jankovic)一舉殺入最後女單四強,令人印象深刻。19歲的伊娃諾維琪(Ana Ivanovic)也闖進今年法國公開賽的女單決賽。男單方面,20歲的喬科維奇(Novak Djokovic)在今年的法國公開賽和溫布頓闖進最後四強,是男子世界前十名內最年輕的球手,甚至被認為是現任球王費德勒(Roger Federer)日後最有潛力的競爭對手。
同一時間有三位好手進入世界前十名的行列,對塞爾維亞而言其實是個意外。塞爾維亞的前身即是過去的南斯拉夫聯邦,是歐陸傳統的運動強國,尤其是籃球運動,長期居於世界前三甲,是美國以外的籃球強權。但是南斯拉夫在個人運動項目少有表現。就網球來說,雖然女子選手Mima Jausovec在1977年贏得法國公開賽的女單冠軍,但之後便無以為繼,一直要到90年代的「吼聲女王」莎莉絲(Monica Seles)、「愛司王」伊凡尼塞維奇(Goran Ivanisevic)才讓南斯拉夫重回網球版圖。就在此時,南斯拉夫因為種族衝突掀起內戰,分裂為諸多小國。自此這些從小結伴練球的同胞球手便為各自所屬的國家打球。如伊凡尼塞維奇在1992年以「克羅埃西亞」身份出戰當年的夏季奧運會,出任當年的掌旗官,並為新祖國贏得男網單雙打的雙料銅牌。
相較之下,莎莉絲國籍屬於塞爾維亞,其運動事業則顯得戰戰兢兢。因為塞爾維亞被指責為內戰的罪魁禍首,在聯合國對以塞爾維亞為主體的南斯拉夫進行制裁後,其他國際運動組織也紛紛對南斯拉夫下達禁令。除了籃球代表隊被禁止參加1992年的奧運會和1994年的世界錦標賽之外,當年備受期待的足球代表隊也被禁止參加1992年和1996年的歐洲錦標賽,以及1994年的世界盃。網球方面,國際網球協會(ITF)在1992年也禁止南斯拉夫參加台維斯盃和聯邦盃,但是禁令尚未括及至以個人名義參加的職業網球運動。
為了避免過度的政治聯想,莎莉絲在公開場合對於內戰問題一概不予回應。早在聯邦盃被禁賽之前,她就表示不會參賽。甚至在1992年的溫布頓,莎莉絲申請以居住地「佛羅里達州沙拉索塔」登記球員資料,而不是以慣例的「國籍」來登記。莎莉絲的沈默寡言,引來昔日同胞伊凡尼塞維奇的不滿,「我不知她為誰而打,其他人也不知道。也許她根本不想再聽到自己的國家了。」
為了避免政治動機的暴力攻擊,莎莉絲早年都是以化名乘坐交通工具,然而這並不能避免在1992年的溫布頓發生的「詐彈」事件。日後當媒體問起莎莉絲的國家認同,已入美國籍的莎莉絲隱晦地說,「我是匈牙利裔,和家人說匈牙利語。我也和一些朋友說南斯拉夫語,我自己則是過著美國式的生活,我看待自己是國際性的。我在塞爾維亞還有親友,退休後我會花更多時間在那裡,這樣較方便。」
早期的南斯拉夫,甚至是現在的塞爾維亞,都並無足夠的網球資源,如莎莉絲,還有現在竄起的塞爾維亞小將,都必須遠赴國外深造。當年的莎莉絲和伊凡尼塞維奇在國外打球,唯恐家鄉親友在戰爭中喪生。現在的這些塞爾維亞小將,幼時練球的同時還要躲空襲。無怪乎今年的塞爾維亞風,吹起來是革外令人珍惜了。
三位塞爾維亞小將不諱言莎莉絲是幼時偶像。有趣的是,在去年的美國公開賽期間,莎莉絲曾經對楊科維琪面授機宜。今年喬科維奇在邁阿密大賽封王時,莎莉絲也在席間觀看。儼然是一幕世代交替的景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