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行政院決議,要把在扁政府時代大力推行的「通用拼音」全面改為「漢語拼音」,引起軒然大波。這般疑似「改朝換代」的作為在馬政府已是履見不鮮。之前已有將「台灣郵政」改回「中華郵政」;爭議已久的「台灣民主紀念堂」透過法令修改,也已悄悄改回「中正紀念堂」。之前說的要舉辦公民論壇凝聚共識,並不是針對該場所的名稱,而是匾額「自由廣場」四字的取下與否。人民希望新政府能夠回歸實務面,不要流於意識形態的鬥爭,但是自新總統上任以來種種「低調」且「有效率」的作為,令人不禁感慨,這位堪稱中華民國開國以來最有人氣的總統,是否也只是「說一套做一套」的政客而已。
或許有人會問,我憑甚麼對這項專業問題提出質疑?當然我不是學者專家,也不是政府官員,但是我在大學修過語言學,當時正處於拼音制度的爭議,自然在課堂上也提了兩種拼音的優劣。課堂老師總結一句話,拼音就只是拼音,有什麼好爭的,趕快定一條下來,統一用下去就對了。老師說的意思是,與其去推敲它的政治意含,不如去正視長期以來因為拼音政策的不統一,導致各地對於相同地名、路名的翻譯不一,造成外籍人士的困擾。「延續性」與「統一性」,其實才是拼音政策的主要課題。
拼音另一項功用是作為中文學習的工具。兩種拼音對於某些音轉寫成拉丁文字的不同,也是拼音政策的攻防點。說實在話,從學習層面來說,說不定通用拼音比漢語拼音更是適合,因為它採用的字母比較適合外籍人士(尤其以使用英語者),漢語拼音在ㄑ、ㄒ兩種音採用了q、x字母,這是遵循斯拉夫語族的用法,對於使用英語者反而產生些許不便。但是說實在話,難道外國人是白痴嗎?就這兩個音怪怪的,頭腦會轉不過來嗎?同樣地,就算是之前用漢語拼音學中文的外國人,現在要改用通用拼音,難道苯到連頭腦轉一下,也不會嗎?
被視為漢語拼音主要推手的曾志朗教授(知名認知科學家),提出使用漢語拼音有利於「與國際接軌」的說法,更是顯得荒謬。因為根據行政院的說法,漢語拼音主要是用於街道名、圖書系統、護照名則依個人意願。根據使用的範圍,拼音政策是屬於國內事務,跟國際接軌又有何關聯?甚至,因為拼音政策是將我們使用的中文轉譯為英文,所以應該提昇為我們國家的文化政策。不過怎麼我們自己國家的文化,還要用別人的標準,別人的眼光,別人的方便來判定?究竟所謂國際化,是將台灣推上國際,還是將台灣奴役化呢?
或許把中文說成是我們自己的也太狹隘,畢竟全世界說中文的不只我們,可以說中文是一種共同的文化財。如此一來,中文應該如何譯為拉丁字母,應該由全體使用中文的族群來討論才是。正如中、日、韓、越等使用漢字的國家,對於在電腦編碼上如何將共通漢字統一規範,也是要互相討論,而不是因為漢字源於中國,所以中國說了算。
甚至連奉為國際圭臬的英文,各地也有拼寫不一的情況。例如美國人寫color,英國人是寫colour。既然英文世界都允許拼寫不同的情況,那麼中國和台灣使用不同的拼音系統,又有何不妥。
我對於馬政府無視於通用拼音在台灣使用率超過六成,執意全面更換的「不理性」感到詫異。如果把拼音政策也視為一種文化政策,那麼一切皆云「國際化」,是否也代表放棄台灣文化的主體性。我真的不在乎使用哪一種拼音,但是如果什麼都要改朝換代,而且不為甚麼重要的原因,那實在是,對這位出身自美國哈佛名門的「政治偶像」,再一次地感到失望。我也不禁要問,下一次要改朝換代的,又是什麼東西?
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