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音樂指歐洲在文藝復興之後開始興起,且在古典主義音樂形成之前所流行的音樂類型,延續期間大約從1600年到1750年之間的150年。巴洛克音樂的特點是極盡奢華,加入大量裝飾性的音符。節奏強烈、短促而律動,旋律精緻。複調音樂(複音音樂)仍然佔據主導地位,大小調取代了教會調式,同時主調音樂也在蓬勃發展。於是複調的和聲性越來越明顯。複調在 J.S.巴赫時代發展到極至。
這個時期的音樂主要是服務貴族或宗教,除了有宏大的宗教音樂,娛樂性質的也不少,歌劇也開始在義大利盛行。我聽的巴洛克音樂是一些鋼琴奏鳴曲與小品,給我的印象就是平靜和諧,很適合一邊讀書一邊聆聽。
不過之前看了一部電影,讓我對「巴洛克音樂」很是感冒,有一段時間不敢聽了。這部電影是1994年上映的法國電影「絕代豔姬」(Farinelli)。
「絕代豔姬」說的是一代閹伶Farinelli的生平,他是18世紀歐洲最富盛名的歌唱家。所謂「閹伶」(Castrato),是指施行過閹割手術的男性歌手。當時社會不允許女性公開演唱,為填補高音聲部,「閹伶」應運而生。這類歌唱家在變聲前已被閹割,故保有男童時期的高亢嗓音,但音域、肺活量更勝女性。當時的音樂家,如韓德爾,所作歌曲都是提供給閹伶演唱。
在「絕代豔姬」片中,Farinelli的兄長(亦是音樂家)為了一己之私,竟然在弟弟年幼重病時閹割了他。之後Farinelli成為一代名伶,卻因為身體缺陷無法追求一般的愛情。而他無與倫比的歌聲,也成為音樂家之間爭權奪利的工具。
據說閹伶最盛時,一年有超過5000位男性投入市場。這些閹伶多半出身貧寒,自殘雖不人道,但為求生或許情由可原。但是成功者又有幾人?為了宗教和娛樂,就可以如此傷害弱者?在「絕代豔姬」片中,Farinelli激憤唱出韓德爾的「Lascia ch'io pianga/讓我哭泣」,一邊回想過往生平,不禁令人感慨。
閹伶雖然在歷史上曾盛極一時,卻因為觀眾的口味和教會的禁令而沒落。19世紀後,閹伶因被禁止而逐漸滅絕。由於當時並沒有錄音技術,人們現在也只能去憑空想像這些天籟之音了。
過去為閹伶譜寫的樂曲,現在大多是由女高音來演唱。現在當紅的則是「假聲男高音」(Countertenor),在假音的基礎上,利用頭腔共鳴唱出媲美女中音、甚至女高音的婉轉歌聲。過去覺得男生唱假音很不能適應,不過最近聽了「假聲男高音」的歌聲,倒是覺得很溫暖,又比女聲氣足。但是因為先天音域的限制,「假聲男高音」在某些低音部份會有「露餡」的感覺,但是並不會不舒服,反而更真實、更有情感。
最重要的是,沒想到現在古典音樂也很重包裝,我現在聽的假聲男高音,如Philippe Jaroussky、Max Emanuel Cencic都是走「潮男」路線。被封面吸引的我,又開始聽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了。
果然,帥哥還是有存在的必要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