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8日

討論串:你们讨厌民国是单纯的讨厌现在的政府还是只是想跟中华人民共和国划清界限? (2017-08-05)

「民國」只是一個名稱,實體是人民建立的政治制度,如果有需要,換成「台灣國」或「天國」也可以,只要透過一定程序,獲得全民共識即可。目前如果想換國號,最有共識的作法應該是「全民公投」吧!

我覺得台灣人不關心國號,只關心能不能直選總統,如果「民國」國號不能保障民主制度,大家就不喜歡了。


討厭民國、拒絕民國都只是一種意見。然而意見要獲得支持就要透過選舉或公投來檢視。關於「中華民國」的定位、「台灣」的定位,在台灣也有很多種說法呢!

「蒋介石雕像」是過去黨國體制的象徵。這些雕像是為了鞏固政權、建立個人膜拜,由當時的政府所設立的。現在不主張個人崇拜了,所以這些雕像也不適合留在公共場所或學校。為了顧及某些族群的感受,這些雕像大部分都移到桃園市慈湖的紀念園區保存。

現在會受到「破壞」的蔣介石雕像,應該是位於「政治大學」內的兩座雕像。「政大」是台灣著名學府之一,專門培育政治人才。不過因為蔣介石是該校的榮譽校長,該校的校歌也有「吾黨」二字,因此被笑稱「黨校」。該校學生曾多次抗議,在多元的校園環境不應該歌頌威權,所以張貼二二八受難者的名單在銅像身上,並罷唱校歌。今年初該校通過學生提案,由師生組成「銅像處置委員會」討論銅像去留。目前也正在收集師生意見研擬修改校歌。


你提到台灣人愛談民主跟歷史有關係。台灣在1949年到1987年實行長達38年的戒嚴統治,人民的生活受到政府嚴密的控制。這裡有網頁小遊戲,可以測試看看自己在台灣戒嚴時代可以活多久,順便可以了解台灣的歷史。

遊戲網頁:
https://musou.watchout.tw/role-play/terror-30/


台灣女歌手,張懸,從去年12月起連續3個月辦了32場公民對談。當時,台灣社會開始面對價值觀的對立與撕裂。張懸在這場社會實驗中,想看看即使立場不同的雙方,有沒有可能彼此尊重與傾聽。

很謝謝你用開闊的心胸,傾聽完全不同的意見,這真的是很不容易的事。


各種言論在台灣都是受到保障,極端的言論可能會被笑(例如:同婚通過後,人跟摩天輪就可以結婚),但是還是可以講。最近在台灣熱播的兩齣劇,就出現很不同的言論,但一般人覺得稀鬆平常。


我的看法是,日本人設各級學校教授日文,禁私塾、漢學堂。所以當時受教育的台灣人只能受到日文教育、寫日文。福建背景的漢人原本講的是閩南話,寫漢語文言文。閩南話有文(讀)、白(口語)兩種音,禁止漢語教育讓台灣人無法學習文言文,閩南語在台灣退化成生活語言,無法用於文書。

白話文是「我手寫我口」,「台灣現代文學之父」賴和受到中國「白話文運動」的影響,寫的白話文是北京話,融入些許閩南字彙和日式用法。但當時主流文壇還是日文。國民黨接收台灣後,許多台灣作家只講閩南話、寫日文、不會說北京話,成為「失聲的一代」。若要繼續文學創作必須重新學習北京話來寫作,如陳秀喜、林亨泰、杜潘芳格等人。


這個可能要問專家,我也是看網路。我讀過陳秀喜的故事和詩,對「失聲的一代」或「跨語言的一代」特別有印象。當時報紙據說初期是日漢各半,之後打壓漢文,取消漢文版。漢文部份有文言也有白話。台灣人當時操閩南語,官話白話文的推行也有困難。所以我猜沒有受過漢文教育應該都讀不懂任何漢文作品。賴和有漢學底子,作漢詩,白話文是後來自學。我是看「臺灣日治時期新舊文學論戰」、「台灣話文論戰」等網路資料。陳秀喜的白話新詩,寫得特別有笨拙的樸實味。

國民黨軍隊據說多是文盲,看人讀報就吃驚了。


【反省】好像說教意味濃厚了些,無怪乎有些中國網友說,台灣人看中國總帶有些優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