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他不可置信的說(寫)道:「你們台獨份子在唱衰自己!」
作為台灣人,對於唱衰自己的論調並不陌生。畢竟,我們從小就接受儒教的「教化」(毒害?),「溫良恭儉讓」是社會奉行的守則。不應該誇耀自己的長處,而應省思自己的缺失。中國人一貫的大鳴大放,對我而言很有趣。
儒教的影響固然是德性的標竿,但也造成台灣人習慣貶低自己,過度稱讚別人,從而無法客觀的看待自己:其實我們自己也有值得誇耀之處,倒也不是那麼一文不值。
最近作家顏擇雅出的新書「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以精細嚴謹的理論剖析,得出結論:其實台灣並沒有自己本身想得那麼差,倒也不用妄自菲薄。
她談到寫書的契機:
我寫這本書的初衷很單純,就是受不了大家在唱衰台灣。對我來說,台灣問題就是最低的水果摘完了,如今應該趕緊打造工具去摘更高的水果。
我在書中分析這些缺失,用意是要指出,台灣雖然有很多問題,卻都是可以解決的。水果不等人,成熟就會紛紛落地,爛掉,因此我們不該浪費時間。只要我們這次學會摘取伸手搆不到的水果,後代就會更有自信,將來再度「摘完某一高度水果」時,就不會再有那麼多人唱衰台灣。
作者以寫評論出身,又身兼出版社老闆、版權人員、編輯、行銷。其所創立的「雅言出版社」被戲稱為「一人出版社」。雖然出書量不多,但每推出新書必定暢銷,堪稱選書眼光精準。她過往對社會的評論,超脫人、事、物的架構,致力於觀念的分析,甚至以評論「臉書」人氣如賽跑的文章,獲得「九歌年度散文獎」的殊榮。她的立論清晰,替矯揉造作的台灣文壇,注入一股清新的空氣。
作者在書中 一一為讀者解析台灣近年來的熱門關鍵字。「熱血」、「小確幸」、「狼性」、「國際觀」、「舒適圈」、「民粹」。這些似是而非的字眼,在作者的筆下有了清晰的輪廓。其中尤其講到,台灣對中國總是帶有情緒,作者認為用不卑不亢的角度來看待中國,才能夠了解台灣自身的地位。
過去台灣人總是拘泥於台灣和中國之間的比較,卻忘記,不管是台灣,還是中國,要面對的不只是彼此,還有更大的世界。所以要比較的,反而是誰更有能力去面對世界。依我之見,兩岸各有長處,但台灣似乎更有優勢,因為我們資訊不受阻,擁抱普世價值,和世界直接接軌。反倒是中國還要去建立跟世界溝通的平台,去化解外界對他們的疑慮。
「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告訴台灣人要開始針對問題進行實質的討論。或許在等待下一個高峰之前,台灣要先去發展自己的「台灣學」,把自己面對的問題一一釐清。期待以後台灣可以用自己的觀點,處理「同婚」、「廢死」、「廢核」、「統獨」等爭議議題,而不是裝死,含混帶過。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