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觀金馬獎因為中國杯葛,導致中國片和香港片接連退出。香港導演杜琪峰接手今年評審團主席,是否甘願冒犯中共大不諱來台,大家都在關注。如果連評審團主席也開天窗,今年的金馬獎就完蛋了。
從今年台灣影劇圈的兩大獎項來看,台灣電視和電影儼然進入了「黃金交叉」,電視的發展程度勝過電影。這是為何呢?
眾所皆知,因為娛樂產業多元化,以及市場開放,台灣傳統娛樂圈面對嚴峻的挑戰。本土電影有好萊塢壓境,傳統電視則面對網路影音崛起。又因為中國市場的興起,吸走台灣資金和人才,造成本土產業空洞。本土娛樂產業幾乎一蹶不振。
面對本土市場的蕭條,台灣電影界和電視界選擇不同的方式來因應。金馬獎轉型為「華語界的奧斯卡」,廣納中國、香港和海外華語片來補充片源。但隨著港片的萎縮,海外片量也少,造成了中國片獨大的局面,也讓「中國因素」干擾了金馬獎的運作。去年的金馬獎,因為得獎者發表「台獨」言論,讓「新加坡籍」的中國影后鞏利不悅,拒絕上台頒獎。參加典禮的中國影星為了自保,也發表「一點也不能少」的愛國言論,藉由羞辱台灣人來諂媚中共當局。此等「作客之道」讓台灣人大開眼界。今年則進一步退片擋人,試圖杯葛金馬獎,堪稱是史上最大危機。
相較之下,台灣電視因為對岸言論緊縮,打不進對岸市場,只能留在本土。三立以SOP的標準程序推出大量偶像劇,連奪多屆行銷大獎;導演王小隸則是推出「植劇場」培養年輕演員,入圍金鐘獎多項演員獎項。
總而言之,台灣電影界注重中國的市場,甚至願意犧牲原則來遷就中國,結果中國人不愛、台灣人也不買帳。而台灣電視界則是厚植產業實力,終究炒出一盤色香味俱全的五星級大餐。
這樣說起來,「中國」就是台灣電影和電視一消一漲的關鍵性因素。中國市場以前是藍海,現在則變成泥沼,那些在中國發展的台籍人士,被困在中國的民族主義裡動彈不得。他們是否意會到身為台灣人的身份,是他們洗刷不掉的「原罪」。「被表態」、「主動輸誠」終將是他們揮之不去的夢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