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9日

林鄭的三種性格

有人說一種語言代表一種性格,我會講國語、台語和英語,也深深覺得如此。當我說國語時,因為是母語,所以給人感覺做事很老練。說起台語的時候,因為比較不流利,反而給人一種笨拙感。那麼英語更不熟練,大概會給人當作白痴吧!

因應語言上手的程度,也有不同的使用策略:國語最能得心應手,是工作的語言;台語因為不流轉,反而給人心生疼惜,是博取同情的語言;英語雖不熟練,但台灣人崇洋,會說幾句就志得意滿,是騙吃騙喝的語言。

因為香港「反送中」事件影響,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的一言一行成為全球媒體的焦點。在不同情境下,林鄭月娥均能用相對應的語言。觀察下來,林鄭至少能流利使用粵語、普通話(國語)和英語,那麼她也應該有三種性格吧!

粵語是特首和香港人民對話的語言,主要是把北京的政策翻譯成粵語給香港民眾知道。因為只負責政策宣導,所以不具有溝通的功用,只能睜眼說瞎話。

普通話是特首和北京政府對話的語言,因為特首是北京指派,不是香港人民直選,所以面對主子不能回話,只能聽訓,是奴才的語言。

英語是特首和外籍人士溝通的語言,因為脫離了華語圈,可以暫時歇口氣,與外籍人士交心,平時說不出口的心裡話,也都被人偷錄起來外洩出去了。

但也有人說前一陣子特首錄音外洩事件是有意為之,是林鄭藉此向北京抱怨,並與之劃清立場。感覺這個特首做來還真窩囊,既不能說真話,也不能辭職,還搞得裡外不是人,只能透過外洩事件來以表心志,那這種工作還有什麼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