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台灣進行史上首次針對國民黨籍立法委員的罷免投票。過去並不是沒有罷免,但都是針對單一政治人物,針對單一政黨的全國性罷免,這還是第一次。
此次大罷免要追朔至去年藍白立委挾國會多數通過立法院職權修法,被批評是違憲擴權。接著又阻擋大法官提名,癱瘓釋憲體制。然後兩黨又陸續通過「憲訴法」、「選罷法」、「財劃法」等修正法案,藉由刪減或凍結預算來癱瘓政府運作。以上種種作為引發民眾抗議,最後於今年初在各地掀起罷免風潮,試圖透過罷免當地的國民黨立委來改變國會結構。
罷免初期無人看好此次行動,由於過去針對政治人物的罷免都是由政黨主導,由民間發起的還是第一次。不過隨著各地通過第一、第二階段的連署,原本態度曖昧的民進黨改轉為支持。而好整以暇的國民黨,也開始緊張起來,要罷免民進黨的立委,結果反而因為偽造連署文件而被檢方調查,多位黨籍幹部遭到收押和起訴。
經過罷團的努力,最後總共有31位國民黨立委進入到第三階段的罷免投票。另民眾黨籍的新竹市前市長高虹安,本因擔任立委時期詐領國會助理費被判一審有罪,遭到停職,但仍屢屢干預市政。最後民眾也透過連署,讓她加入被罷免的行列。
由於此次罷免是民間主導,操作方式不同於以往。不見過去選舉常見的「愛台灣」口號,而是把「反共抗中」當作主軸,痛批國民黨賣台。另各地罷團志工有超過七成是女性,也打破女性不關心政治的刻板印象。還有號稱「正藍軍」的「反共」國民黨人加入,和本土社團聯手,劃破了藍綠的分界。
罷團還發揮創意,「民主繞境」、「百工百業挺罷免」等活動創造網路話題,一時之間聲勢大漲,讓人對罷免結果充滿期待。
然而投票結果出來,卻是令人心碎。7月26日率先登場的24位國民黨立委和新竹市前市長的罷免案,皆是「不同意罷免」的票數多於「同意」票數,全數遭到否決。之後8月23日還有其他7位國民黨立委的罷免案,情勢也不容樂觀。
不少支持者看到投票結果無法接受。但持平而論,這些被罷免的立委都是來自深藍選區,加上國民黨催票有效,讓支持者出來投票,提高了投票率,反而讓罷免結果回歸到基本盤。無怪乎「大罷免」首要支持者,聯電創辦人曹興誠在罷免失敗後也只能表示,「藍綠對決的仗,我們打不起。」
雖然結果令人失望,但這次由民間主導的大罷免行動,證明了台灣除了政黨之外,民間也能集結力量來保護家園,可見民主在台灣已根深蒂固,是我們最珍惜的價值。
因為國民黨已經修改「選罷法」,提高罷免的門檻,所以8月23日很可能是台灣最後一次的罷免投票,就讓我們驕傲地投下「同意」票,為人民主導的罷免案劃下完美句點吧!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