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7日

莎莉絲獲得「網球名人堂」提名

美國時間2008年8月28日,「網球名人堂暨博物館」(International Tennis Hall of Fame & Museum)發表了明年度有機會列入「網球名人堂」的候選名單。包括前世界球后莎莉絲(Monica Seles)在列的五位傑出網球人士,將經過往後幾個月的審查與投票,決定是否得以列入名人堂。獲選名單將於明年一月公佈,頒獎儀式則是在明年的七月舉行。

「我真的很榮幸」,莎莉絲表示,「我想過或許會有這一天,但沒想到會這麼快,我實在有點驚訝。」

現年34歲的莎莉絲,當初以天才少女之姿,主宰了90年代初期的女子網壇。她在法國公開賽保有最年輕的奪冠紀錄(16歲6個月),也是當時最年輕的世界球后(17歲),她在1991、1992年排名世界第一,坐擁球后寶座達178週之久。她整個職業生涯贏取53個單打冠軍,其中包括了9座大滿貫冠軍。她同時也是2000年雪梨奧運的女單銅牌得主。

然而世人對莎莉絲的印象,卻始終是當年發生在漢堡的慘劇。1993年4月30日,莎莉絲在漢堡的比賽進行中,慘遭瘋狂球迷刺傷。她在兩年後重返球場,而她克服心理創傷重返巔峰的過程,一直是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網球故事。

莎莉絲最後一次在職業球場出現,是在2003年的法網首輪出局。幾經掙扎後,她在今年的二月公開宣佈退休。「被列入名人堂的機會一生難求,對球員而言可以算是完美的結束。」莎莉絲如此表示。

「網球名人堂」位於美國羅德島州的紐波特,1954年成立後,致力保存並彰顯偉大的網球人物。歷年在球場上的偉大冠軍,以及對網球有卓越貢獻的相關人士,在經過提名審查的過程後,就會被列入名人堂以資表揚。包括博格(Bjorn Borg)、山普拉斯(Pete Sampras)、葛拉芙(Steffi Graf)等偉大球員都已列入此地。下一年的入圍名單提出後,一般認為,以莎莉絲在網壇的成績與影響力,入選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至於今年被引入名人堂的,則是有張德培、Mark McCormack、Eugene Scott等三人。其中張德培的入選別有意義,因為他是第一位被引入網球名人堂的亞裔及華裔人士。另外兩位已逝的入選者,則是為了表彰他們對於網球運動的貢獻。Mark McCormack是全球最大的運動經紀公司,IMG的創辦人,旗下代理了許多網球員,並支持許多比賽。Eugene Scott則是美國發行的雜誌「Tennis Week」創辦人,在推廣網球運動方面不遺餘力。

明年度的入圍者除了莎莉絲之外,還有以下四位提名人選:

Andres Gimeno(1937~)
活躍於6、70年代的西班牙球手。1972年,他以34歲之齡贏得法國公開賽冠軍,創下當地奪冠的最老紀錄。世界排名最高曾到第九。他在業餘或職業時代都是戰績輝煌,曾被視為是西班牙的英雄人物。

Donald L. Dell(1938~)
球員時代代表美國打「台維斯盃」(Davis Cup),並連續兩年(1968~69)擔任「台維斯盃」美國隊的隊長。他在70年代成立了ProServ(現在的SFX),是第一家專心致力於網球市場的運動經紀公司。他是ATP(職業網球協會)的創建者之一,也是「網球名人堂」的副主席。

Dr. Robert Johnson(1899~1971)
他被視為是美國非裔網球選手的幕後推手。在過去種族隔離的年代,他支持並訓練年輕非裔選手,進入被白人鞏斷的網球運動。Althea Gibson(第一位黑人的大滿貫冠軍)、Arthur Ashe(6、70年代黑人名將,美網主場地即以他為名)都是透過他的協助才得以衝破種族藩籬。

川廷榮一,Eiichi Kawatei(1933~)
亞洲網球的主要推手,25年來廣泛深入網球運動。他曾任日本網球協會副主席、亞洲網球協會主席、ITF(國際網協)副主席、ITF奧運網球技術代表等職務。

根據「網球名人堂」規定,以上提名者在審查過程中,除了本身的特殊功勳外,還要獲得超過75%的投票支持,才能夠成為名人堂的一員。

相關資料:
  1. 「網球名人堂」官方網站
  2. 今年「網球名人堂」的頒獎儀式(線上觀看)
  3. ITHF Announces 2009 Ballot!
  4. Induction exciting for Se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