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8日

討論串:我很好奇,在台湾各位的政治观念是什么样的? (2017-10-26)

>我最近浏览了一些Q&A,里面有所谓"中华民国",也有"台独"之流的观点。 我对于台湾可以说是非常不了解了,平日里我阅读的新闻书籍很少涉及到台湾,所以烦请各位解答一下我这个疑惑。 BTW, 各位对大陆的看法我也很想知道,因为以前只是片面的听说过一些偏见,例如大陆人吃不起卤蛋等😂。


我對中國的印象就是經濟發達,生活也富裕,但是政治比起台灣保守許多,不能夠批評領導。所以基本上我是不能夠在中國生活的,因為我已經被台灣社會養成「急公好義」的個性,看不慣就會多說兩句,我所聽到中國跟我同類的,不是病重就是死掉。

但我是把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分開看的,中國人很優秀,這是不爭的事實。我期待中國環境更成熟,讓更多中國人才願意回流,這樣中國才會更進步,對世界做更多貢獻。

台灣人的政治觀點太多太雜了,光是政黨就有300多個。你問個人的政治觀點是浪費時間,你應該要問台灣人的「共識」是什麼?台灣人的「共識」很明白,都顯現在選舉結果了。現在的政府在做的,就是嘗試用社會議題來凝聚人民,共同改造社會,不要花費力氣在意識形態,做無謂的口舌之爭。


說話只是解決問題的開始。台灣聲音那麼多,不溝通怎麼開始?而且現在是「證照年代」,打電腦要證照、煮菜要證照、擺攤要證照、幫人帶孩子要證照,連我家對面剪狗毛的,也有三張國際寵物美容證照。出來混誰沒有證照?誰沒有專業?就是因為專業太精、太多、太雜,專業語言不同,所以才需要跨專業的溝通技巧。連說話都不會,怎麼率領團隊解決問題?

台灣這十幾年的確發展不好,但「失敗為成功之母」嘛!沒有失敗過怎麼從錯誤學習呢?最重要是不要放棄自信和希望吧!

你談到新加坡……連處前總理遺產,家人之間都要動用到國家機器,這樣恐怕不太專業吧!不過這是人家家務事,我也不熟,還是不談好了,免得冒犯新加坡朋友。

你怎麼拿台灣跟中國比呢?台灣人去中國,比中國人來台灣還簡單吧!而且很多台灣人在中國求學、生活、工作耶!我們當然有偏見,但是不可以不溝通,因為溝通才能化解偏見。溝通本來就是會有碰撞,我們要想辦法找出共同點,才能解決問題,化解爭議啊!


>两蒋时期台湾的结果是世界领先的

你對台灣的了解真是很少。兩蔣時期,大學教授可以毫無緣故的從大樓摔下來死在校園中庭。有背景的學生可以指揮一個校系停止招生一年。陌生人可以闖進警察嚴密監視的住家殺死老婦和幼童。地方民意機關的議長可以持槍闖入民宅槍決民眾。甚至地方首長坐在官邸裡都可以被人槍殺。

那個年代的台灣人只要做一件事就好,就是什麼都不要做,乖乖去工廠工作就好。在我看來,那個時候的台灣比現在的中國還不如。


選總統跟選CEO不一樣吧!台灣企業多是家族企業,用人為親,選繼任者只要說服一人就好,就是老闆他自己。要選總統的人先要說服所屬政黨提名他,然後要說服全國民眾選擇他。以蔡英文為例,他去年說服了6,894,744個台灣人投票給他。

我們選總統的確是不看簡歷的,因為這個人從小到大,甚至祖宗十八代都要被我們檢驗,區區一張簡歷又能代表什麼?以蔡英文為例,他當總統之前,33年的從政經歷:國策顧問、陸委會主委、立法委員、行政院副院長、科技公司董事長、民進黨黨主席……都放在網路上,他說過什麼話,做過什麼事,都有影片為證。就算他卸任之後,都沒辦法逃避選民的檢驗。台灣的老闆退休之後……就是去遊山玩水吧。

總統跟老闆的層級是不一樣的,老闆對股東負責,總統對全國負責。郭台銘投資對63萬股東負責,蔡英文實行政策要對2300萬人民負責。

你講的台灣的進步,大概就是「亞洲四小龍」時期,台灣中產階級大量產生的年代。但也是台灣黑道、官商勾結、司法不公最嚴重的年代,所以台灣才會政黨輪替。因為有唸書的人,都不想國家繼續沉淪下去。


我覺得你可能沒有投票選過總統,對於沒做過的事,總是會覺得緊張,想要多做點準備。我投過幾次總統了,我覺得沒那麼困難,坐在沙發上,翹著二郎腿就行了。

首先,一個人宣佈要選總統的時候,媒體就把他父母雙方祖宗十八代都挖出來,所以連戰他祖父把初接客的雛妓嫖死,幫日本殖民政府美化抽鴉片煙,這種事情我們都知道了。

然後他的學經歷也都經過檢驗,外國學歷的話,記者還會跑到國外學校查證。所以連勝文說他有財經專業,結果只是在Columbia University的商學院修了8堂課,這就讓大家驚呆了。

當然有學歷還不夠,還要超級比一比,陳水扁台大法律系畢業,大三的時候就就考取律師資格,是當年律師高考第一名,也是台灣最後一位學生律師。結果這樣的人才還是扯上貪污醜聞。連勝文私立大學法律系畢業,沒考上律師。去念Columbia University回來,還是沒考上,你說這樣的表現有說服力嗎?

當然囉,出來選舉一定會面對官司的考驗。對手一定會說你賄選、貪污、勾結、造假、污衊、侮辱、掏空、自肥。出來選一趟還要背上十幾條官司。但我們也不會同情他,因為我們就是要看他面對官司的反應。畢竟如果要當總統,所面對到的國際情勢,比起眼前的官司,那可是嚴峻一百倍了。

當公眾人物,尤其是政治人物,一言一行都會被定格放大。只要講錯一句話,就會被重播一百次,每逢佳節再拿出重播十次。所以我們的中國國民黨主席只是講了一句「白海豚會轉彎」,每次他一否認,我們就播一次。現在我們都叫他「白海豚」了。抱歉,又陪大家重溫一次。

最後的重點就是回應中國的態度。如何優雅的回應又不會損及國家的顏面,是我們評分的重點。像郭台銘這種,在台灣大呼小叫,卻在中國共產黨面前連屁都不敢放一聲,這種人我們最討厭。當總統不是為自己說話,是為大家說話。能不能用同理心面對群眾,與大家同舟共濟,是我們對領導者的期望。

其實投票選總統真的不難,參選總統比較難,因為你必須放棄你原本的生活和事業,把自己奉獻給國家和社會。不是每個人都願意,或有能力去接受這樣的壓力與考驗。台灣人「會」談政治,不是「愛」談政治,因為政治是信仰,談太深會吵架的。更別說投身政治了,我好好的工作不做,去跟人打官司,瘋了嗎我?

選總統還有個普世規則,選新CEO可就難了。你摸得清馬雲嗎?你給他建議,他嫌你高傲。你給他洗腳,他嫌你下賤。說來說去,就是按照他的喜好選人而已。

沒有任何國家的制度是可以照樣原搬的。新加坡小,他們的獨裁頂多是爸媽管兒子。台灣的制度搬過去,恐怕過於疊床架屋。同樣,也不要奢望「一國兩制」能被台灣接受,畢竟,兩岸觀念大不同啊!

台灣有句話叫「互相漏氣求進步」,要指出彼此的缺點才能一起進步求發展。我們繼續溝通,一起加油吧!


民營公司和政治人物的差別在於,民營公司就算是大老闆,也不一定就眾人皆知,所以可能還是要透過紙本履歷來了解他。但政治人物是公眾人物,他的所作所為都受到媒體和大眾的檢驗,政治人物的履歷,就是他的政見,他的政績,他的滿意度,他的選票數,他的勝選次數。漂亮履歷誰都會寫,政治人物美化自己的政績,結果我工作被裁掉,父母的頭被酒駕撞掉,姊妹被黑道強暴,兄弟沒錢看病全死翹翹,你覺得我怎麼評價他的履歷呢?

你問到花多少時間研究的問題,我想會關心政治的人就會去研究。以蔡英文為例,我是在2004年注意到他,當時他擔任台灣「陸委會」主委,代表政府與「陳文茜」在公投辯論過招,被稱為「才女對決」。到現在也13年了,算起來也關注他113880小時了。

關於選人專業的問題,選總統沒那麼難的原因,在於我們的政治和選舉制度,某些程度還是有公信力的,所以我們相信透過這個制度脫穎而出的人,縱使政治信念與我不同,還是可以遵循著台灣社會的共識前進。我超不喜歡馬英九,但我尊重眾人的選擇。

還有就是,我不是一個人選,是全部台灣人陪我一起選,所以我一個人的投票不會主導整個選舉。去年總統選舉的總投票數是12,448,302,投票率是66.27%,這在民主國家來說是很高的投票率,表示大家都很踴躍參與政治。有一句話說,「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那麼1200萬個臭皮匠,勝過幾個諸葛亮呢?

你說有多少選民會去詳細研究資料?偷偷告訴你一個小祕密好了,這幾年來的台灣選舉結果,都呈現出基本盤鬆動的局勢,這表示,原本有固定政治傾向的民眾,會改投其他政黨,藍投綠、綠投籃、甚至藍綠都不投,改投其他顏色。政治傾向是宗教,是最難改變的,他改變時,他在想什麼呢?不管他在想什麼,肯定都是很認真在想的。


專業知識是應付已知的問題,但很多問題是沒有寫在書本的,這時候該怎辦呢?只能依靠平常累積的經驗去應付。這種經驗是無法學習的,只能從一次又一次的挫敗中去體會。例如騎自行車,光看書是學不會的,要騎上去,摔個幾回,才能掌握要領。

你問選擇政治人物的專業知識或技能是什麼?我會說是「溝通」和「妥協」。在選擇的過程中,你在說服別人,別人也在說服你,所以溝通技巧是很重要的。溝通的目的是要達成共識,各執己見不會有結果,所以要學會「妥協」,要有「取捨」才能拉近彼此的距離。

候選人也必須不斷地和選民溝通,才能了解民眾真正的需求,檢視並調整自己的政策。「洪秀柱」為何選總統選一半被換掉,因為他堅持己見,不「溝通」,也不「妥協」。蔡英文最終當選也不意外,因為他是國際貿易談判專家,「溝通」和「妥協」是他的強項。

「溝通」和「妥協」的能力是學不到的,只能從生活中逐漸培養。現在台灣基層校園流行「翻轉式教育」,要翻轉掉過去「教條式」的學習,用「主題活動」的方式,讓學生從小就習慣與同儕互動、合作。大學就更不用說了,「社團」、「打工」、「談戀愛」是大學三大必修學分。大學生只會唸書,不會辦活動、拉贊助、跟廠商殺價,就枉費你念大學了。

因為有「妥協」,所以最後作出的選擇不會是「最對」的選擇,而是當下「最適合」的選擇。如果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最對,就會僵持不下,社會就無法繼續前進了。

以上僅針對台灣的狀況,因為人多嘴雜,「溝通」和「妥協」是不得已的手段。有些地區既不用「溝通」,也用不著「妥協」,我說的就不適用了。

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政府的統戰會如此失敗,因為他們不會「溝通」,也不要「妥協」。我們是妥協了,什麼「維持現狀」,國不國,家不家的。但生活要過,戀愛也要談喔!


感謝你對我的回應喔!

中國的民主跟台灣有很大的不同。你們的「人民代表大会」,台灣以前也有,叫做「國民大會」。裡面有565位中國各省籍的代表,可是當時中國共產黨統治中國啊!這些各省籍代表怎麼改選?沒辦法改選啊,所以就自動連任下去了。他們連任了40幾年,到了1990年,都已經到了「坐八望九」的年紀,還想要繼續連任下去。結果大學生看不下去,超過五千人到「中正紀念堂」前面抗議,要求這些「老賊」下台,解散「國民大會」。這是台灣史上第一次由學生組成的大型政治抗議活動,被稱為「野百合學運」。

請問你們的「台灣省代表」怎麼來的?誰選的?裡面的人,沒有一個是我們台灣人選的啊!

另外講到媒體操控的問題,因為媒體的股東結構都是公開的,依法也都要成立「倫理委員會」,邀請專業學者監督,所以媒體的政治屬性大家都了然於心,剩下的,還是要回到新聞專業的考量。據我所知,媒體素質差到連聘請的「倫理委員會」委員都主動辭職,直嘆「無力可回天」的,只有一家,就是「中天電視台」囉!

而且現在不是媒體餵養觀眾的年代,而是觀眾選擇媒體的年代,觀眾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資訊,所以無法提供專業資訊的媒體,就會被市場淘汰。再加上網路媒體興起,傳統媒體的影響力也就逐漸勢微了。當然台灣的媒體生態還是有它的問題的,劣質媒體的退場機制不夠健全,拖垮了媒體工業的素質。

有人說「民意如流水」,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民意輿論是兩面刃啊,傷人又傷己,那麼好操弄的話,台灣總統還需要天天給人罵嗎?

相信我,連戰不優秀的。總統選兩次都不上,是扶不起的阿斗。

我們沒能力黑中國的,因為我們大部分的記者都無法入境中國,所以無法對中國社會做近距離的觀察。如果中國政府可以允許台灣記者駐點長期採訪,台灣人就有更多關於中國的第一手資訊,不用再依賴外媒了。

不要說直接看「央視」,這樣很傷我們記者的自尊喔!他們受訓練不是為了給人餵養的,是要用自己的專業帶領大家來看世界的。

不要動不動就打呀殺的,我們又沒說要「反攻大陸,殺豬拔毛」。談情說愛不是更好嗎?今天的消息,塵封了70多年的兩岸密戀,多美啊!


在媒體方面,我覺得你把「自由/控管」和「主觀/客觀」的概念搞混了。即使在號稱「自由」的台灣,政府對媒體的干涉還有的,譬如說政府可以編列預算向媒體買廣告,或是透過媒體換執照的過程向媒體施壓。但是媒體也可以利用輿論向政府反抗。而「自媒體」跟傳統媒體不同,強調自身理念,只跟認同自己理念的廣告主合作(所以事業都做不大)。

不管是「傳統媒體」還是「自媒體」,新聞的取材都一定會受限於自己的觀點,因為人本來就是主觀的。而報導的專業是要盡可能降低因主觀意識所帶來的資訊偏差。因為主觀意識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媒體識讀」的能力是必須的。尤其現在是資訊爆炸的時代,打開手機電腦,動輒就幾百則新聞。台灣目前也深受網路謠言之苦,政府準備要研擬一套網路消息的查核機制,讓民眾看網路訊息時可以先了解這則新聞的可信度,再決定要不要相信這則新聞。

因為歷史、政治因素使然,台灣人國家觀念淡薄,所以我們沒有「愛國教育」。而且「愛」應該是主動去愛,怎麼會是「叫人去愛」呢?

我以前也沒有覺得台灣多好,不過最近開始覺得這裡也不錯。例如,小時候父母告誡我們,如果路上發生車禍,千萬不要靠過去,大概是怕「碰瓷」之類的事吧!但我走在路上,從來沒遇過見死不救的事情,表示是人與人之間的互信是足夠的。還有半夜一個人走在街上也不用怕危險。不論何時何地都有便利商店,連高山上和海邊都有,出門在外不用怕刮風、下雨、餓肚子。簡單來說,就是舒服。我們流血過、打仗過、彼此仇視過,是怎麼樣的因緣際會才讓台灣變成如今的模樣?我也還在研究呢。

台灣記者赴中國採訪的問題,我的資訊很久沒更新了,以你說的為準吧!不過還是有一家「水果日報」不能去啦!他們家的記者連放假去中國觀光都不給去。中國記者來台駐點似乎也是在14天前申請即可(突發事件除外),可惜沒有作到平衡報導,沒促進到兩岸的交流。

我們知道中國的電子支付很發達啊,聽說路邊攤也用電子支付。我們的法令比較落伍,跟不上時代變化。不過跟我們的消費習慣也有關係,信用卡盜刷、個資外洩時有所聞,對於電子支付還是有安全上的疑慮。

下一次我們「立法院」再被佔領的時候,歡迎你來看看,上次被佔領的時候,超多陸生跑去看,按頻率算大概是二十年後吧,希望那個時候我們的「立法院」不會變成「台灣特區」的「立法局」囉!


說到所謂的雙重標準,我覺得只是看待本國跟看待外國的「視角」不同而已。你是中國人,你當然關心中國的國內政策。但是對外國人來講,他們關心的是中國的政局會不會影響他們在中國的利益,以及「中國式」的發展會不會對他們的產業造成威脅。就像中國共產黨想要統一台灣,他在乎的是中國領土的完整,和精神上「一統河山」的爽快感。但是統一之後,會不會對台灣社會造成動盪不安,能不能繼續維持台灣生活原本的幸福感,就不在他們的考量範圍內了。反正到時候出事情了,就派一團解放軍「處理一下」唄。

又例如很多「右翼」的日本人士覺得台灣「哈日」,以為台灣很懷念過去日本的殖民統治。可是到台灣來才發現,台灣人只是很哈「Made in Japan」的日本產品,日文也只會講「a-i-u-e-o」。這就是所謂「視角」的不同。

西方國家政府沒有支持台灣獨立啦!他們都支持「一中政策」,支持「台灣是國家」的那些國家,我在地圖上也指不出來,但還是感謝他們了。不過,支持台灣的國家應該會越來越少,畢竟,國際社會很現實的啊!連跟我們有100多年情誼的「巴拿馬」也斷交了。

其實「多元」的環境是很重要的,「多元」帶來「競爭」,「競爭」帶來「進步」。這也是為什麼台灣要推「母語教育」的原因,因為不同的語言,會帶來不同的思考觀點。中國要發展,勢必要跟外國交流,面對「多元」的環境。那些去中國學漢語,上節目的外國人,畢竟只是全世界人口的一小部份,更多人是對中國一知半解,甚至全無認識呢。

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制度是可以照單全收的,中國想發展民主,我建議效法北歐瑞典的「福利國」制度,發薪當日直接一半充公繳稅金,但是從出生到死亡都不用花一毛錢,連出國留學都是政府幫你繳學費。中國政府如果能做得到,全世界羨慕都來不及,那還會黑你。說不定我們這種「海外蕞爾小島」還會前來「朝貢」,普天同慶,四海歡騰。中國朋友,加油!


你犯規啦!恐怖攻擊牽涉到的不只是族群衝突而已,還有糾雜的歷史和情緒,三言兩語又怎說得完呢?「雙重標準」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各國情況不一樣,處理的方式,認定的態度,自然就不一樣了。你們也搞雙重標準啊,「一國兩制」不是嗎?少數民族優待策略不是嗎?

恐怖攻擊真的是不關我的事,因為恐怖份子比較喜歡挑大地方犯案,他們恐怕還不知道台灣在哪裡。你們是大國,比較出名,難免要承擔較大的風險。


我們的邦交國都是聯合國的會員,所以清楚的認知到,台灣和中國是兩個不同且獨立的政治實體。而且他們也知道「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所以他們都知道台灣目前面臨的處境。

台灣長期「資助」巴拿馬的經濟建設(就是「金錢外交」啦),也給巴拿馬的留學生獎學金來台留學,所以兩國關係一直都很密切。巴拿馬也很了解台灣的政治情勢,從「國民政府」還在控制中國的時期,到兩岸分治,到台灣政黨輪替,他們都瞭若指掌。當然他們也在注意中國,所以為了他們國家的利益,就放棄台灣了。

我們的邦交國會稱呼我們的總統為「中華民國總統」或「台灣總統」。

順便一提,1979年前,台灣的蔣氏政權是世界認可的中國代表,但是在「中美建交」後,台灣就面臨斷交潮,只能與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建立非官方的經濟和文化交流。所以基本上我們的台商和遊客,在國外出事都只能靠自己的,因為我們的政府在國外沒有力量。

儘管如此,根據《Global Finance》的調查,台灣還是成為去年(2016年)世界最富有國家的第22名,比加拿大、丹麥、英國、日本還要高。我們政府那麼弱,竟然入境免簽國高達119個國家。而且自「911恐怖攻擊」後,入境美國檢查超嚴格的,台灣人除了可以免簽進入美國之外,現在也可以90秒快速通關,超方便的。

台灣還不是一個廣受承認的國家,護照就那麼好用了,那加入聯合國還得了。或許,「國家」的名義也無所謂,只要你作得好,別人就會看到。又或許,「國家」本來就是一個落伍的概念,台灣的現況,就是幫大家實驗看看另一種政治的可能性。說不定,這種「台灣經驗」以後會得Nobel Prize喔!

再重申一遍,不要說西方國家支持「台獨」了。我們都有打電話問過英國外交部,他說他們支持「一中原則」。


我不能替台灣人講話啦,只能代表我自己。

我想台灣政府想做的,就是直接和中國政府正式對話,因為我們的生活和中國牽連很深,有一些議題,例如罪犯遣返、經濟合作、以及兩岸人民交流後所衍生的法律問題,都需要討論。在不牽涉「統獨」的前提下,兩岸還是有很多可以做的事。

台灣不用「宣佈獨立」,因為台灣的「政治獨立性」是眾所公認的,只是缺乏世界「口頭上」的認同。正如我之前所講,不用所謂的「獨立」,台灣就做到很多事了,所以並沒有迫切的理由去「宣佈獨立」。真正急的人,是那些想要「統一」的人,因為他們看到兩岸往不同的方向發展,隨著時間流逝,兩岸的距離只會越來越遠,「統一」就越來越不可能。

對我而言,只有一種情況下我們需要「宣佈獨立」,那就是有別的國家侵略我們,情急之下,藉由「宣佈獨立」來澄清我們曖昧不明的國家定位。(覺得好像重蹈「台灣民主國」的覆轍)

簡單來說,兩岸交流比台灣獨立更重要,因為兩岸交流可以解決或討論眼前的問題。

跟台灣民選政府的對話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只有進入政府的階段,才可能夠被我們的制度所監督。任何繞過監督機制的兩岸協商,無法獲得全體台灣人的認同,因為這等同藐視台灣人選擇的政治價值。所以國台辦講的每一句話,我們都聽不下去,因為句句都是在羞辱、貶低我們。我們怎麼可能去接受一個只會羞辱,不懂得尊重的政權呢?

台灣自從「同婚」通過後,全世界都知道台灣是亞洲最多元、最開放的民主國家,甫落幕的「台北同志遊行」,有來自世界各國超過12萬的民眾參加,刷清歷年紀錄,是亞洲最大。台灣在去年也被「InterNations」網站評選為,是外派人士心目中,全世界最理想的居住地,有高達64%的外籍人士願意在台灣住超過三年,更有36%的人考慮永遠留在台灣。

這樣的地方也要打,看各位良心過得去過不去囉。


【反省】又一次長時間的論戰,中間幾次故以為風趣,但有可能導致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