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8日

討論串:请先撇开政治立场,客观的情况下。请问台湾的年轻人真的是日媒说的这么认为的吗? (2017-11-23)

你應該要問,為什麼日本NHK電視台要拍這部影片?我覺得他們對中國崛起有焦慮,所以來台灣拍影片,拉台灣來為他們的焦慮感背書。

所以真正的問題在於,為什麼日本要對中國崛起有焦慮呢?為什麼中國的崛起不能讓鄰境國家放心呢?中國政府在國際互信和溝通上有做好嗎?為什麼中國政府不能與日本摒棄前嫌,共同創造亞細亞的未來呢?

關於天然獨的「問題」,如果NHK的解讀是,台灣年輕人想要獨立,那就錯了。根據「遠見雜誌」的今年3月的民調,贊成獨立的來到10年來的新低(23.4%),贊成統一的始終是台灣民意的少數,始終在10%左右徘徊。其他的是「維持現狀」(54.3%)。其中年輕人(20-29歲)「贊成獨立」的比率從36.8%下降到26%,而「贊成統一」的比率卻從5.2%上升至7.9%,其他是「維持現狀」59%。這份名調顯示出「統獨問題」不是台灣民眾關心的問題。

但是如果把「維持現狀」和「贊成獨立」加總來看,一般民眾是77.7%不支持「統一」,其中年輕族群是85%不支持「統一」。

這和支持統一的台灣「深藍」媒體「聯合報」去年3月做的一份名調頗為吻合,73%的台灣民眾自認為是「台灣人」,年輕族群(20-29歲)85%自認為是「台灣人」。這顯示台灣人的本土認同已是穩定的趨勢。

綜合以上所述,大部分的台灣年輕人自認為是台灣人,不願意和中國統一,但目前沒興趣追求「獨立」的「名分」。認為目前曖昧不明的狀態還可以接受。

台灣年輕人對「中華民國」的名號普遍不討厭,或許是因為他們出生在穩定的年代,沒有經歷過威權統治的剝削,所以對「中華民國」沒有敵意。又因為台灣社會與中國長期隔離的情況下,人民已經習慣台灣是一個獨立的政經個體,所以「中華民國」也跟「中國」沒有關係,甚至對年輕人來說,「中華民國」其實只是「台灣」的代名詞而已。

以上就是我的觀察。


那我們政府怎麼不把我們的腦洗好一點,我們總統的民調一路下滑,甚至會牽動到明年的選情耶。

關於正當性的問題,中國不是「清朝」交給「中華民國」,是人民支持「中華民國」,推翻「清朝」。中國也不是「國民黨」交給「共產黨」,是人民選擇支持「共產黨」,背棄「國民黨」。「國民黨」在台灣也不是正統,因為台灣人民用選票唾棄它,讓它變為在野小黨。「正統性」是人民給予的,怎麼你還在「家天下」的概念呢?

同理可證,「中華人民共和國」要獲得台灣人民的支持,才有可能贏得治理台灣的「正統性」。請中國共產黨加油,目前統一的支持率十年以來都在10%上下。


1. 我不住在中國,所以不能理解你的焦慮感從何而來,姑且說是資源被剝奪所引起的焦慮吧!在我的生長經驗裡,別人高富帥並不會讓我沒有機會,因為「條條道路通羅馬」,只要不放棄,找到對的路就會成功。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為什麼要強逼大家遵守相同的標準呢?

日本的焦慮,或許你多看日本的新聞評論節目就會更了解吧!我也不是很認同他們過於一廂情願,把台灣的「親日」拿來合理化他們的論點。某種層面上,也算是利用了台灣人的情感呢。

2. 跟女朋友吵架還要爭是誰的錯?不是趕快言歸於好然後玩親親?吵架是因為觀點出現分歧,但也有可能是誤會,可以解釋清楚不就很好。就算有分歧,趁這個時機點討論雙方對未來的共識,也是不錯。如果還要爭誰對誰錯,顯然你不夠在乎她。顯然你也不夠在乎台灣。

3. 李登輝少年時讀的馬克思,恐怕比現在中南海裡面的人讀得還純。少年李登輝讀馬克思,是真的想幫助無產階級勞動人民。現在的中國高官,好像都在談錢。

4. 根據2016年國際市場研究機構益普索公布的「2016年全球無知國家排行榜」,台灣是世界第三無知的國家,僅次於印度和中國。我們是無知到連自己的國家發生了什麼事都不知道。連自己都不關心的人,哪有心力去批評別人。

5. 蔣介石在「清黨」的時候,有多少左派文藝青年掩護共產黨員。他們有武器、有拳頭嗎?沒有,就只有對進步思想的嚮往而已。然後這些對進步思想的嚮往,席捲了全中國,這叫人心思變啊!就算你有全世界的武器,沒有了民心,也只是一介獨夫而已。

6. 還有,選舉不是比人數,侵害到少數人權利的多數人決定,是無效的。


1. 市場不一定零合,有限資源也可以創造無限可能。資源不見得要佔有,也可以共享。網路經濟不就是以最少資源、資源共享,來達到最大的經濟效益嗎?

我不是說中國的焦慮,我是說你對焦慮的定義,還有你面對焦慮的態度。我是持不同看法的,所以執抒己見,跟你交流。你我看法不同,或許是因為兩地生活環境不同所致。

2. 沒有,我是說,吵架還爭誰對誰錯是浪費時間。吵架的功能是彰顯看法出現歧異,既然看法有歧異就要設法解決,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只有不想解決問題。縱然沒有完美的方案,也還有權宜之計。夫妻冷戰終究也會和好,不想和好的,其實是想要離婚。

3. 亞洲除了中國、韓國,我還沒看過哪個國家不喜歡日本的。每個國家都有歷史情緒,這個都尊重。順便提一下,根據2015年日本官方觀光統計數字,外籍遊客總人數是19,737,409,其中中國遊客人數最多,佔總人數4成。今年七月中國遊客比去年同時間增長了7%,共為78萬800人,還是人數最多的外國遊客。

4. 印度、中國的情況不了解,台灣人倒是拿這個報告來笑自己的,新聞報貓咪上高速公路,夠無知了吧。

5. 我講的是人的親身體驗,你講的是人寫的歷史。三國時代以誰為正朔?若以曹、吳為正朔,恐怕歷史評價都要改寫了吧!我們也不能坐時光機去採訪三國百姓,你確定蜀國人真愛劉備?

台灣人沒有國族觀念,我們的民心向著自己。不是打著「愛台灣」的口號就可以在台灣吃香喝辣。

6. 侵犯到多數人權利的少數人決定,就會被推翻。以台灣的經驗是這樣子的,過去的蔣家政權。

或許你想用「多數決」來決定兩岸關係,這是行不通的。因為前提要是,這個決定產生的規則,要獲得中國人民和台灣人民的一致認可,在雙方都認可的情況,出來的結果才會獲得雙方的承認。更具體的作法是,中國政府和台灣人民授權的「台灣民選政府」,進行協商,找出雙方觀念和價值都可以認同的「最大公約數」,然後再根據雙方不同的體制,去尋求人民認可。台灣這邊就是公佈協商成果,重大事情如「統獨」,根據我國憲法,是必須經過「全民公投」來取得台灣人民同意的。

更何況,兩岸法律體系是各自獨立互不侵犯。我們修「勞基法」吵「一例一休」,改「民法」推「婚姻平權」,影響到你們了嗎?改變了你們什麼嗎?沒有嘛。台灣人在中國犯法,也是尊重中國法律,再透過兩岸協商了解情況。


1. 人因為無知才會焦慮。或許他們沒有很了解中國的狀況,所以心態上過於防備。要解除焦慮,溝通是最好的方法,只是要花時間。

2. 我沒有要定義中國的想法啦,也沒說中國對或不對。你是中國人,這個問題你是比我透徹的。我只是覺得你假設的,有關焦慮的情況,如土地、科技、成績、美女...等,我都不會因此而焦慮啊!因為沒土地就去租啊,沒科技就克難一點啊,成績及格就好,交女友重知心嘛。生命自有出路,你看到的東西被別人奪取,可是你沒看到的沃土還有好幾千萬平方米啊!

3. 中國人到日本大買特買,你說他們喜不喜歡日本。你是中國人,你回答吧。中日的矛盾情節,我不懂。

我覺得你要對李登輝寬容點,如果你認為殖民統治大不義,那麼你就要為李登輝感到心疼,而不是嘲諷。他是知識份子,日本殖民時代因為種族差異帶來的不平等他都了然於心。面對大時代的巨變,個人力量的渺小和不值,這種痛苦你又能體會多少?我們幸運生長於承平年代,不用遭受歧視、不用改變身份認同,我慶幸我不是那個年代的人,不用承受因為知識帶來的良心痛苦。一個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有什麼資格去批評見證者的經歷?李登輝是時代的見證者,是殖民統治的受難者。他還活著,我們應該要感謝他,感謝他把歷史化為活生生的經歷,而不是任它湮沒。

台灣是言論開放的社會,講慰安婦自願、改為日本時區算什麼。講出來是一回事,有人聽又是一回事,更駭人聽聞的多的是,講「人獸交」在台灣也是憲法保障的言論自由。

4. 好吧,看來你沒有去看這份報告在講什麼東西。這份報告講的是,該國人對於本國狀況的無知程度。所以台灣、中國半斤八兩啦。中國人不了解自己的國家我稍微可以理解。台灣自詡是民主開放國家,卻不關心自身利益,那就是自甘墮落、咎由自取。

5. 你去問一下「盧麗安」的心路歷程好了。我個人雖然不認同她的言論,還是祝福她的。我有自由做我想做的事,說我想說的話,這是何等暢快,自然也希望她能享有。甚至還為她慶幸,幸好有夫婿在旁,一路相隨,縱使故土已成陌路,他日埋骨異鄉,心靈上倒不致孤苦伶仃。

6. 你們的國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台灣就不曾在你們的管轄範圍之內。把台灣這個鼻屎大的彈丸之地收了進去,能給中國帶來多少好處?能增加多少GDP?現在是科學年代,中國人也上太空了,講數據才好溝通嘛。怎麼把自己搞得像說書人一樣。


1. 世界上很多國家喜歡日本是事實,去年有將近2000萬人的外國旅客去日本。「諂媚」、「跪舔」是你的評價。我個人是覺得還好,我們和日本有釣魚台的爭議。日本人想要輸入核污染地的產品,我們也抵死不從。我同你交流彼此的意見,但我沒義務向你解釋,接不接受取決於你。

2. 我又不是日本人,他們的心思像針一樣的細,誰能摸得透?而且這是中日關係,是中日矛盾。是你們政府跟日本政府的事情,你們去處理啊,怎麼一直問我?我這個旁觀者,只是想解釋日本節目的觀點和台灣在地觀點存在著一些差距。而這個差距是因為日本節目已經帶著某種觀點,來解釋台灣發生的事情。我猜想或許他們要把中台之間的衝突,類比為中日之間的衝突。

我的角色是處理日本節目可能存在的訊息失真。中國跟日本的事情,你問你們政府最清楚吧。

3. 史觀不是拿來拜的,史觀是拿來解構再建構的。我喜歡看歷史書,因為不同的歷史書就是不同的觀點,歷史的知識性是這樣來的。

4. 我是跟你分享有趣話題,從不同的角度來看自己的土地,看你了不了解自己的地方。我不知道分享有趣話題還要先看權威性。

5. 為什麼兩岸是內戰?為什麼互不隸屬卻又是一個國家?為什麼兩岸不是和平關係?為什麼我們不能是和平的兄弟之邦,卻要做交惡的骨肉相殘?原則不是神主牌,原則也是人定的。難道「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憲法」是憑空從天上掉下來,供你們膜拜用的?不是嘛,人寫的嘛。

講原則的人,其實只是在逃避核心問題,那就是,為什麼要遵行這個原則?為什麼男生一定要和女生結婚?為什麼結婚一定要生小孩?為什麼中國一定要給共場黨統治?為什麼不要各省自治卻要搞中央集權?書念到這個份上,嘴巴雖不能說,但腦袋一定要想,腦袋不想,就變行屍走肉,對不起學費,也對不起自己啊。

6. 是不是一個國家取決於能不能認同相同的價值觀。美國人紅白黃黑各不相同,但他們有相同的價值觀,是一個國家。德國和奧地利都講德語,都是日爾曼民族,但他們死也不要合為一個國家,因為價值觀不一樣。南北韓政治體系不一樣,但是他們的人民都有一個共同的信念,「他們都是韓國人」。

中國和台灣因為歷史因素,形成了不一樣的政治體系和價值觀念。要統,看看日後的交流能不能拉近彼此的距離吧!反正不管是獨是統,都能吃飯、工作、談戀愛、做朋友,不是嗎?


我盡量理性,但我不用客觀,因為我只是直抒己見而已。除非牽涉到別人,才需要做客觀的考量。我也來挑戰一下台灣的「原則」好了:為什麼媳婦一定要叫婆婆「媽媽」?為什麼男性主持天王可以左擁右抱,女性藝人就要溫柔賢淑?為什麼一個20幾歲的國民黨男性發言人可以說60歲的民進黨女性總統只是一個「講幹話的婦人」而已,然後整個社會就裝作沒聽到?

血緣不代表什麼,很多東西是超乎血緣之上的。李世民弒兄、武照弒女,歷史上的例子數不勝數。但是有一種東西可以超乎血緣,那就是愛。台灣2013年發生「洪仲丘」軍中凌虐致死案,他的家人為他和「軍方」打官司,最後大家發現,洪仲丘和他的父母和姊姊根本沒有血緣關係,他和他的姊姊都是被父母領養,但是他父母視他如己出,省吃儉用供子女念大學。愛的力量,比什麼都大啊!

有些人說兩岸同屬一塊「歷史血脈」。這「血脈」是哪份「血」那條「脈」我就不說了,因為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愛我嗎?愛是呵護、保護所愛不受任何傷害。為了愛我,你願意付出什麼?如果兩岸交流能達到「愛」的境界,就算差距再大也在所不辭,因為「愛」讓人勇敢,能克服一切障礙。

人有所不同,吵是理所當然,越吵才越了解彼此的底線。夫妻都是床頭吵、床尾和。夫妻不吵架,那就形同陌路,該離婚了。明明是吵卻說不吵,是你把耳朵摀住了。聖嚴法師說,「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只有面對爭吵,最後才能放下爭吵。

我沒住過中國,你們有你們處理事情的方式,你們喜歡就好,我也沒資格說什麼的。

台灣沒有敵視中國啊!我們有拿飛彈對著你嗎?我們只有喜歡、不喜歡。就像我不喜歡吃牛肉,我會說我敵視牛肉,牛肉是我的敵人嗎?個人喜好出自於偏見,透過溝通交流可以破除的,或許我不會更喜歡你,但至少我不會殺你。

瞧你把「同胞」說得多自然,做「同胞」也是要有付出的,要做我們的「同胞」要服兵役、要納稅、要忍受萬年不變的薪水、要接受不公平的勞資結構。有中國人為了「愛」,這些都忍受了,你可以嗎?

我們不把中國人當「親戚」,當戀人、朋友不好嗎?有些親戚打死不相往來,但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可以回味無窮。

去年台灣去中國的旅客就超過100多萬人呢,中國的好山、好水、好人,我們都很喜歡。


你的觀點預設了很多前提,我受的訓練,就是分析別人的論點,抓出架構,然後分點擊破。最快的方式就是直接挑戰你的前提,如果你的前提站不住腳,你整段話都不用看,直接丟掉。所以你覺得我文不對題,因為你的前提就錯了,自然沒必要回答你的問題。

但說實在話,我只是在跟你這位來自中國的朋友,輕鬆的聊天罷了。

1. 例如焦慮的問題,你的預設就是,反正台灣人就是要黑中國,尤其是中日矛盾,一定是站在日本那邊,拚命說中國壞話。可是明明我是說日本對中國崛起有焦慮,焦慮就是緊張,一種情緒性反應。所以來台灣拍節目做些什麼。我完全沒有要黑中國意思,你們兩國的事情,你們自己就可以解決啊!關台灣什麼事?是你一口咬定我要黑中國,我真的沒有啊!

2. 關於對日本諂媚的問題。「諂媚」是一個負面用語,所以你預設了台灣對日本的喜愛是不對的。然後你現在又說大部分的大陸朋友都這樣認為。這個...關於台灣的事情是不是要直接問台灣人比較準,而不是聽所謂大陸朋友的「以為」。我這個台灣人就不覺得啊,我舉日本境外旅客人數,是想說台灣人就跟其他國家的人一樣,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不喜歡,並沒有特別過份不當的喜歡或不喜歡。我又舉了台灣跟日本的矛盾,跟你說,沒有喔,台灣人還是有自己的堅持喔。結果你還是寧願相信你的「聽說」,不聽我這個台灣人「直接跟你說」。

再者,要說過度喜歡也要有「量化」的標準,我舉日本官方統計數字,中國人佔日本境外遊客的四成,是去年的冠軍,第二名是韓國,第三名才是台灣。前兩名是有反日教育的國家耶。人數顯示,你們才比我們愛日本。

3. 報告是給人看的,不是拿來來評斷人的。你看了不高興就拉倒,把報告丟掉嘛。很多人都說台灣人很無知,這份報告從另一個觀點來看台灣人的無知,不有趣嗎?不過重點是,你有看嗎?網址直接給你。

https://www.ipsos.com/sites/default/files/2016-...

4. 內戰問題,你的預設就是,你死抱著「內戰說」,你要不要去問問看你的朋友,現在台灣和中國有在打仗嗎?雖然我不能代表所有台灣人,但是我想沒有台灣人會覺得我們在打仗吧!金馬獎昨天甫落幕,兩岸三地影人攜手同歡,哪有戰爭的影子。頂多就是兩地政府關係不好而已。你放棄「內戰說」,擁抱「兩國論」會不會比較符合現實。根據「剃刀原則」,兩套理論都有足夠解釋力的狀況下,選擇預設前提少,架構比較簡單的理論會是比較明智的抉擇。你還「國共內戰」,國民黨現在都成了在野小黨,真要簽和平協議,也只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跟「中華民國」簽,去哪裡生個「國民黨代表」跟你簽。

你的「親爸爸論」,就預設了中國和台灣是親子關係。可是,兩國或兩地怎麼會是用親子關係來做類比呢?請問中國和巴基斯坦,誰是老子,誰是兒子?我真的只聽過「歃血為盟」、「兄弟之邦」、「兩國正處蜜月期」這些說法。好像有一個「兒皇帝」,不過那是遙遠的歷史了。

我們承認你們啊!我們承認你們346所大學及高等教育機構的學歷。我們也承認你們的國家地位,所以台籍人士不得在中國擔任官職,中國人士歸化台灣也必須放棄中國國籍。是你們政府不承認我們,用國內法審判台灣人士,還亂改我們國立大學的稱謂。

你沒聽過「修憲」嗎?憲法有錯也可以修啊!而且我們的憲法保障言論自由,主張「共產主義」都沒罪了,「一邊一國」又算什麼,我們還燒國旗耶。

你是人就是人,還需要別人承認嗎?需要被承認是避免成為「幽靈人口」,無法享受體制內的權利。國家地位也是一樣,不管是「中華民國」還是「台灣」,我們獨立治理自己的土地是不爭的事實,只是沒被國際承認,無法在國際體制貢獻自己的心力。

我們的邦交國都知道「中華民國=台灣」,他們都稱呼我們的總統為「中華民國的台灣總統」。那些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權」的國家,都排隊跟你們預約建交了,只是你們外交部叫他們先忍忍,要一步步慢慢來對我們「外交凌遲」。

5. 我是說中國人選擇做我們的「中華民國/台灣」的同胞,就要做跟我們一樣的事。而且我出生在台灣,就變成這裡的公民,也不是我能決定的,這是生殖學或然率的問題。當然我也是可以選擇成為「中國」公民,跟盧麗安一樣,不過我知道我的嘴巴和個性,我還是有自知之明的。

我們應該是沒有武器對著你們的,因為我們都是防衛性武器。而且我們的作戰演習都是本島防衛作戰。至於你們有沒有武器對著我們,空口無憑,拿基地空照圖出來啊,有圖有真相。

我是真的相信你們說的,中國人民對台灣沒惡意,都什麼年代了,兩岸交流那麼頻繁。只是,你們可以勸你們的政府,把「反分裂法」廢掉好嗎?為什麼要立法打人,而不是立法交朋友?我可以舉雙手向你們保證,我們政府絕不會「反攻大陸」,因為我們反戰嘛,政府不聽就把它換掉。


1. 不是,我的意思是,因為你們是中國人,你們是中式的思維,要你們直接去研究日式的的思維是比較花時間的,這是文化隔閡,所以面對中日矛盾,先看看自己有沒有可以做的更好的地方,如果沒有問題,再看看對日交涉的部份。我是要你們檢視和確定,因為檢視自己是最快、最簡單的方式。不是要你們承認。這不是交涉的SOP嗎?

這是我措辭的問題,也是你理解的問題,這根本是語言溝通的老問題。因為我們是不同的思考架構,前提假設不一樣,所以需要一段時間調和,讓我們的溝通基礎趨於一致,溝通才會順暢。

2. 首先,不是世界第三,而是赴日遊客第三,因為過去日本沒有很積極推行外籍遊客旅遊,他們只著重國內旅遊。所以不是很多歐美遊客。再者,日本消費水準較高,對歐美遊客又要加上長途旅費,更是所費不貲。所以赴日多為亞洲遊客,前十名就有8個是亞洲國家。亞洲能去日本享受高消費的,不就我們這幾國而已嗎?

再者,你們出國好像限制比較多,還要財產證明,所以不是想去就去。我們台灣去日本免簽,機票訂了就可以隨時走。對我們台灣人來說,想簡單體會異國風情,就去香港。要高階一點,就去日本。要實惠一點,去韓國。要便宜又大碗,就去泰國。純粹就是地理因素,就是這樣而已。

3. 我不是「偷換概念」,是「闡明概念」。正如我之前講的,我們的思考系統不一致,需要時間達到平衡。達到平衡的手段就是溝通,之前講得不好,讓你誤會,趕緊講好一點,就是這樣。

4. 你不接受「兩國論」不代表不能談論「兩國論」。多談論一種方法就是多一種和平解決的可能性。對我來說,內戰是歷史,兩岸已經從戰爭走到政府對政府的政策協商,對我來說,這就是現實。盧麗安說,她不能選擇歷史,但她可以改變未來。歷史是綁死的,未來才有可能性。你一直往內戰歷史的死胡頭鑽,我可是要為未來指出一條路的。

說真的,「兩國論」沒什麼不好,現有的國際架構在那裡,公正透明又公開,不用怕哪個紅二代或富二代在當中上下其手,對兩國人民也好交待。之前馬英九執政就是「國共架構」,台灣人民都衝到立法院了,你覺得比較好嗎?

什麼叫做「中國裡的兩個政權」?「魏晉南北朝」、「五胡十六國」個個都是獨立自主的國家,只是後來為了解釋歷史方便,歸到中國史的歷史源流,這個叫「馬後炮」。南北韓、東西德,也都被視為兩個國家。中國和台灣(中華民國)也是兩個國家,只是一個被國際承認,一個不被國際承認。被承認,做事情比較方便。不被承認,做事情綁手綁腳而已。

說真的,台灣人在國外轉機的時候,有時候會被誤認為中國人,被阻擋搭機(以為「中華民國護照」是「 中國護照」)。然後機場人員會過來道歉,說,「這位同事是新來的,不知道台灣和中國不一樣」。

5. 「合必分,分必合」,這才叫「概念偷換」。因為史實只有「合、分、分、合」,沒有「必」,「必」是你加的。我們只看到現在「分」,將來合不合還很難說呢?就算將來合,也不見得是叫「中國」這個國家。搞不好,以後就沒有「國家」的概念了,叫「中國人」也落伍了。

「台獨份子」這一段我就不回覆了,我不太會說書。

邏輯分兩種,一種叫「演繹」(deduction)、一種叫「歸納」(induction)。「演繹」是講推論規則,避免從真前提推出假結論。「歸納」是講從「已知前提」推出「未知結論」。注意,「邏輯」都只是處理推論規則,沒有在處理「什麼是真」、「什麼是假」。「概念分析」也不是在處理「真假」,只是把會影響推論的「概念」分析出來,再去研究這些「概念」如何會影響到推論。關於「真假」的問題,牽涉到語言學、心理學、本體論、物理學、量子力學、數學、模態邏輯、道德價值論,你慢慢研究吧,多看書總是好的,增廣見聞嘛。我也喜歡看書的。


嗯...台灣明年是縣市長選舉,蔡英文這任總統的任期是到2020年。不過如果選舉選不好,按民進黨的文化通常黨主席會辭職負責,所以蔡英文有可能明年會辭黨主席。這也很難講,黨內有誰聲望比蔡英文高呢?


你來台灣玩啦,現在那麼方便,對你的「對台工作」也有幫助。有些「高級幹部」的子女也來台灣當交換生啊!


我覺得是因為台灣人25歲以後才開始社會化的關係。18歲以前都在準備升學,生活只有考試和同儕關係。18歲以後上大學才有機會以「個人」或「成年人」的身份接觸社會。學校會鼓勵年輕人多嘗試、多衝撞、多犯錯,藉以累積生活經驗,訓練自己的判斷能力。所以這個階段的年輕人還沒有發展出成熟的人格和價值觀,對於台灣和中國的現況也還在摸索。就算22歲大學畢業,大部分的人仍會選擇進入研究所,所以大概是24歲到26歲才開始進入社會(男生的話有兵役又要緩個一年半),接觸複雜的社會情況。所以大概是25歲以後比較懂得人際關係,就算有先入為主的的刻板印象,也會先觀察一陣子再下正確判斷。


台灣人透過媒體、網路以及實地探訪(觀光、工作、求學)去了解中國啊。我的line id 是******,承蒙你賞臉,歡迎交流。


李敖兒子、女兒、甚至李敖本人都不敢在中國談政治,一般台灣人哪敢在中國談政治呢。去台灣的中國人也沒少談政治,還有中國籍配偶組成「中華生產黨」呢。我也想好好生活,但問題不會因為你不看就不見,總有一天問題會越來越大,然後反蝕你。想要好好生活,自己也要付出努力的,因為幸福是自己開創的,不是憑空掉下來的。兩岸問題很複雜,不代表不能解決。我們在這裡對談,說不定是為未來的共識打下基礎呢。
台灣80年代末期開放中國探親,該回去的早就回去了,要留下來的也留下來了,現在哪有團聚的問題。反而有些早期回去探親的人,感嘆故鄉人事全非,只有不熟的遠房親戚,回去只是去做「散財童子」而已。(李安的「推手」有演)

現在兩岸聯姻,心裡有底才結婚的,將來若有大難,也會齊飛去別處,不會各自飛的。


問題談開來,心情比較輕鬆,也是一種收穫呢。保持開心最重要。



【反省】有史以來最長的筆談論戰,中間好像有一點動氣。回想起來,花那麼長的時間在這上面是為了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