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6日

【2018福建行】第三天:泉州

今天我要坐動車去泉州。

坐動車之前好緊張,因為聽說在中國,進入各類車站都要做安檢。特別在行前問了一下中國的網友,網友安慰我說,「沒事的,提前一個小時到車站就可以的。」

另外,之前在「馬巷鎮」的「火車票代售點」買票時也出了點小問題。買車票是「實名制」,要在票上印上我的名字和身份證件號碼,可是我的「臨時台胞證」的號碼遲遲輸入不進去。「你還有其他身份證件嗎?」售票員問道。我說,「那,護照可以嗎?」「可以啊。」售票員答道。

我不放心再追問,「你確定?台灣的護照可以嗎?」售票員一派輕鬆地回答,「可以的,護照是全世界通用的。」

所以,待會兒我要進車站時,要拿出我的「中華民國護照」來核對身份,想到這裡就覺得很刺激。畢竟,在「一個中國」的政策下,這本護照在這裡可是不被承認的啊!

結果我有點失望,檢票員瞧了我的護照一眼就讓我過去,也沒說什麼。我是規規矩矩的老百姓,安檢過程也順利通過。倒是當地居民的通道大排長龍,要拿出「二代身份證」依次通過。作為「境外居民」還是有些好處,至少不用排隊。

廈門火車站的候車廳好大,光是月台就有八個。因為太大,就算人再多也覺得空曠。雖然候車廳內有商店,但售價也偏高,還是乖乖坐在廳內等車吧!。

我沒坐過台灣的「高鐵」,所以無法和中國的「動車」做比較。不過動車「和諧號」外型流線感十足,車廂內設備先進,座位也舒適。而且相同里程數的票價只有台灣的一半,CP值很高。事實上,中國的運輸工具價格低廉,連打車的車資也不貴,很適合自助旅行呢。

至於車廂內的氣氛也還不錯,只是乘客聊天的聲音大聲了一點,而且他們也很敢換坐位。有一團乘客為了聊天方便,就跟其他乘客商量換位,玩了一段「座位大風吹」。

到了泉州站,要搭市內公車到泉州市區,然後再轉另一班車去看「洛陽橋」。這樣轉乘下來,到了「洛陽橋」也近中午了。

「洛陽橋」是北宋時期建的古橋。泉州古蹟多不勝數。我只有一天時間,自然無法全部玩遍。

我是從橋的北端進入的,途中先經過老街區,饒富古味的建築看起來真是賞心悅目。我用閩南話問當地人「洛陽橋」怎麼去?他們倒用普通話回我,想必是腔調不同,用普通話較方便吧!

老街走到底端就是「洛陽橋」了,一條古橋橫跨在河面上浩浩湯湯,令人發思古之幽情。據說橋面經過多次戰亂已然全毀,現在的橋面是「新中國」建立後重修的。但其承載的歷史仍是厚重而富有深意的。我來來回回在橋面上走了三遍有餘,算是不虛此行了。

在觀賞洛陽橋時,剛好有一團說著廣東話的遊客。我一時淘氣,用不純熟的粵語問他們,「你係廣東人?香港人?」他們回我,「廣東,你係邊度?」

「台灣」,我笑著回答。「啊,海峽對岸來的啊。」他們改用普通話來問候我了。

這一路上看的中國人民,大抵是純樸善良的。不管你說的是哪種話,總是以真誠來回應。沒門的廁所是有的,隨地吐痰也看過幾次,遇到的多是好人,壞人大概也有。大家都是人,其實是沒差別的。

看完「洛陽橋」,再搭車到「舊城區」去看「開元寺」。「舊城區」沒有高樓大廈,只有低矮的房舍,彷彿是走入了時光隧道一般。沿著「舊城區」的街道走,就到了「開元寺」,這座歷史悠久的佛教古剎。

「開元寺」是建於唐朝,占地7.8萬平方米,規模宏大。寺中除了有規模氣派的「大雄寶殿」,還有各個朝代修建的大大小小的佛塔十多座。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曾在此傳經授業,寺中還有「弘一法師紀念館」供人緬懷。

「開元寺」聲名遠播,遊客如織,但大家為維護佛門靜地,大都降下音量。只有嘹亮的佛唱聲於寺中環繞。想要拍下信徒在寺中禮拜的場景,旁邊的工作人員出手制止。想想也是,拍照是為私念,還是留給佛門淨地一絲清靜吧!

剛好一對青年人帶著外國遊客前來遊覽,可是外國人問的問題,他們都沒辦法回答。我一看,石面上刻的,都是小時候聽慣的佛教故事啊!於是就上前用簡單的英文為他們解釋一番。雖然說得意猶未盡,可是趕車的時間已經到了,只能向他們告別。事後想想,我這樣子無端介入實在是不該,不但奪人之美,還沒給主人面子。想到這裡,還是先開溜吧!

因為返程的動車票已先訂好,沒有足夠的時間在泉州地區好好地走一走,是此行最大的遺憾。